是的,男同性恋(gay men)社区内部确实存在所谓的“鄙视链”(social hierarchy or preference bias),即基于外貌、身份、经济状况、性角色或其他特征形成的偏见或优越感。这种现象并非男同独有,而是人类社交群体的普遍特征,在LGBTQ+社区因亚文化多样性而更显复杂。在中国,如成都gay吧、Blued平台或X、知乎讨论中,鄙视链常被提及,反映了社区内部的动态与挑战。以下基于研究、社区反馈和网络洞察,分析男同鄙视链的存在、表现、原因及影响。
1. 鄙视链的存在与表现
男同社区的鄙视链并非正式规则,而是通过社交偏好、言语或行为体现的隐性层级。常见形式包括:
- 外貌与体型:
- “白瘦美”vs.“熊”或“胖”:部分男同推崇白皙、瘦削、精致外貌(受韩流或“鲜肉”审美影响),对壮硕的“熊”或胖男同持偏见。X上有人吐槽:“gay圈只看脸,熊哥没人爱。” 反过来,“熊”群体也可能鄙视“娘炮”形象,强调阳刚优越感。
- 健身文化:肌肉男(gym rats)在Grindr或gay吧常被追捧,视非健身者为“不够自律”。B站评论常调侃:“没六块腹肌别想约。”
- 性角色偏见:
- “1”vs.“0”vs.“不分”:在中国,男同常按性角色分为“1”(top,主动方)、“0”(bottom,被动方)或“不分”(versatile)。部分圈子认为“1”更“男人”,鄙视“0”为“娘”或“弱”。知乎帖子提到:“0常被调侃没地位,1觉得自己高人一等。” 这种偏见在成都gay吧的“角色派对”中也有体现。
- 经济与社会地位:
- “精英”vs.“普通”:高收入、海外背景或“精致生活”的男同可能看不起普通打工者。Blued上,部分用户标榜“只约高素质”,暗含阶级歧视。
- 城市vs.农村:大城市(如北京、上海)男同可能认为小城镇或农村男同“土气”。X帖子曾嘲笑“乡下gay不懂时尚”。
- 亚文化内讧:
- 伪娘vs.阳刚:伪娘(femboy)或跨性别男同可能被阳刚派(如熊族)视为“太娘”,而伪娘圈可能反讽“肌肉男没品味”。
- “纯爱”vs.“开放”:追求稳定关系的男同可能鄙视开放关系或多伴侣者,称其“乱”。反之,开放派可能觉得“纯爱党”保守。
2. 鄙视链的成因
- 社会压力与内化偏见:男同因外部污名(如职场歧视)可能将社会对“阳刚”“成功”的崇拜内化,形成内部评判标准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少数群体常通过“优越感”应对外部压迫。
- 审美与文化影响:中国流行文化的“白瘦美”和健身热潮影响gay圈审美,媒体(如偶像剧)强化刻板印象。欧美“daddy”或“jock”文化也通过X、Tumblr传入,加剧体型偏好。
- 社交平台放大:Grindr、Blued的“筛选”功能(如身高、体重、角色)让偏好变成“硬标准”,助长歧视。X上“gay择偶要求”帖常引发争议。
- 亚文化竞争:男同社区的多样性(如熊、伪娘、BDSM)本是优势,但各亚文化为凸显独特性,可能贬低其他群体。
3. 影响与反思
- 负面影响:
- 社区分裂:鄙视链削弱男同的团结,阻碍权益倡导。北京LGBT中心报告显示,内部歧视增加心理压力。
- 心理健康:被鄙视的群体(如“0”、胖男同)可能自卑或孤立。BMC Public Health研究证实,社区偏见加剧焦虑。
- 积极变化:部分男同反对鄙视链,倡导包容。成都gay吧的“熊派对”欢迎各种体型,X上也有帖子呼吁“别内卷,gay圈要团结”。
4. 成都视角
成都作为LGBTQ+友好城市,gay吧(如Blue Shock)是鄙视链的微缩舞台。肌肉男和“熊”可能更受欢迎,但伪娘和普通体型者也有粉丝。网友分享:“成都圈子包容,但1和0的段子还是多。”社区活动(如骄傲月)试图淡化偏见,强调多元。
总结:男同社区的鄙视链存在,表现为外貌、角色、经济等偏见,源于社会压力、审美文化和平台机制。它虽造成分裂,但包容的声音正崛起。了解鄙视链有助于反思偏见,促进社区团结。